说到潜水员,这份工作可是充满挑战和冒险的。他们既需要在水下执行各种任务,包括观察海底生物、进行水下修复工作以及喂食海洋动物等,有时候也需要了解水下情况,以及适当捕捉海底生物。在沿海地区,经常能见到鲍鱼或者海参养殖户,穿着潜水设备往返水面和渔船之间。
然而,即使在熟悉的水域,也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和意外。就在陕西西安一海洋馆里,3月11日就发生了惊险一幕:潜水员下水喂食时,遭遇了鳇鱼的袭击,被大鱼咬头的情况发生了。“鳇鱼虽然体型大,但是它没有牙齿,进食主要靠吞咽。当时它想吞了鱼袋,我赶紧把袋子拿出来,它吸我一下我就躲开了,没啥感觉。”好在饲养员经验丰富,并没有什么大碍,可能留下了一些惊吓吧!
这大鱼吃人的新闻,现在不常见。但人们嘴欠,吃海洋生物,甚至是陆上野味的新闻,倒是有不少。
从人类的饮食习惯来说,有些动植物被视为美味佳肴,但并非所有的动物都适合食用。最近发生在东非的海龟肉中毒事件震惊了世界。据报道,一些人因食用了海龟肉而中毒,其中包括1成成人和8名儿童不幸身亡。这次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动物食用安全的关注,警示我们不能随意食用某些动物,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或者潜在毒性的动物。
展开剩余73%另外让油盐君有点惊奇和意外,因为在油盐君的潜意识中,中国人才是敢用生命去尝试野味儿的人,没想到这次让非洲人抢了头条。虽然对吃海龟,油盐君感觉很不应该,甚至想不负责任的说一句“吃死活该”,但也不得不佩服以下非洲这个潜在的、宣传不够的黑暗料理之洲。
回到正题,吃野味儿和养殖业,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不信老祖宗的邪人,愿意去尝试各种别人难以吃到的野味儿,并以此为荣。其实在漫长的5000年历史发展过程中,老祖宗们已经用生命和经验为代价,为我们后代筛选出了不少的食物,经过时间和无数人的检验。别迷信野味,它们没能被老祖宗选进养殖栏里,一定是代表了它有致命缺陷。
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大集上,是还能见到一些飞禽走兽的。当然现在管的严,只能听别人说味道如何如何了,即便有钱也买不到,我们一起回忆一下。
娃娃鱼:也叫大鲵。九十年代在安琥、湖南,娃娃鱼很多很常见,集市上也能买到。但随着人们猎奇的心理,包括舆论争相把它当成野味来宣传,于是价格水涨船高起来。在利益诱惑下,娃娃鱼几乎断子绝孙,到现在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麻雀:现在相当常见,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,不知道从哪得出了一只麻雀能在一年里吃掉十斤粮食的说法,于是全国掀起了除四害活动,各种麻雀吃法遍及全国。有炸麻雀、烤麻雀……最终差点把麻雀给搞灭绝,,也给整成了保护动物。
甲鱼:也就是乌龟、鳖。以前农村的小河沟里常见,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鳖精广告宣传,吃甲鱼会跑得快,身体健康等等,让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甲鱼下了毒手。其实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都懂,这玩意能跑多快,咱们自己心里还没点数么?指望吃了它就能跑成奥运冠军了,这不妥妥的智商税么?
斑鳠:也叫芝麻剑鱼。名字的来源来自身上的斑点,吃起来还有点芝麻般的香气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两广地区煲汤、做菜的主力鱼,吃起来刺少肉多。当时不知道谁提出吃斑鳠能补脑健脑,于是无节制捕捞。加上斑鳠自身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高,需要上下游分段繁殖,当时兴建的很多拦河水坝,只是为了农田灌溉着想,忽视了斑鳠的生长环境被打破,于是斑鳠变得稀缺起来。
最后提一嘴,从网上购物到菜市场,各种蔬菜瓜果面食点心,已经足够你天天不重样儿了,千万不要以生命为代价,好奇尝鲜,那样的结果往往是,你没把野味儿吃破产,你先去西边见了吃掉的野味儿。
发布于:山东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