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以来,霍尔木兹海峡的紧张局势因美伊冲突再度升级。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轰炸、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、伊朗对美军基地的反击,让这片全球能源运输咽喉沦为火药桶。危险之下,一幕奇特的景象正在上演:巴拿马籍的货轮甲板上,五星红旗取代了原本的星条旗;新加坡油轮的桅杆间,鲜红的中国旗帜猎猎作响;甚至一艘驶向巴基斯坦的集装箱船,通过无线电反复广播“全是中国籍船员”。这些船只的共同点显而易见——它们并非中国所有,却争相披上“中国身份”的外衣,只为在这片被导弹和袭击阴影笼罩的水域求得一线安全。
这一“换旗求生”的策略背后,是冰冷的现实数据:2024年一季度,中国商船在中东航线的安全通过率超98%,而其他国家平均仅70%。中国船只的“免疫体质”源于十年如一日的中立原则——不参与军事联盟、不选边站队,只推动合作共赢。当欧美船只在炮火中战战兢兢时,五星红旗意外成了最廉价的“防弹衣”。然而,就在外国船只纷纷“投奔”中国旗帜之际,伊朗这才想到中国在促进区域安全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。
伊朗驻华大使法兹里于7月7日第13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对外表示:“中国和俄罗斯能够促使美国遵守国际法,并阻止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发动新的打击”。他称中国是“促使美国遵守国际法的关键力量”。这番言论暴露了伊朗的实用主义逻辑:危难时方想起中国,却忽视了中国长期中立、合作、正义立场的连续性。而伊朗则长期在东西方间摇摆:一面接受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合作,一面向西方递出谈判橄榄枝。直到本土核设施遭袭、海上通道被封锁,才猛然意识到——中国的中立不是软弱,而是需要被尊重的战略定力。
展开剩余52%伊朗对中国的误判,实则是国际博弈中的经典教训。首先“中立”不等于“无偿庇护”,中国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威信,来自对国际规则的坚守:护航行动严格遵循联合国授权,反海盗合作覆盖全球主要航道。而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却曾公开承诺“不袭击中俄船只”,变相承认其区域影响力与军事行动的绑定。这种矛盾行为,让中国难以全盘支持伊朗立场。
其次,大国博弈中,小国的“骑墙术”终有代价。伊朗一边与俄罗斯高调宣传“共同敌人”,一边私下探索与美谈判渠道;一边感激中俄在联合国为其发声,一边又抱怨“未获足够保护”。这种战略模糊性,反而削弱了其国际信任资本。最后,中国的“公道”是实力,更是原则。
国防部发言人蒋斌的回应仅八字:“公道自在人心”,其中暗含深意:中国不靠军事威慑或阵营对抗赢得安全,而是以公正立场积累国际认同。当伊朗试图将中国拖入对抗前线时,中国坚守的是更高维的博弈哲学——以和平为锚点,让危机成为彰显大国责任的舞台。今日霍尔木兹海峡的五星红旗潮,如同一面照妖镜。对西方,它映照出霸权干预的失效——武力威慑换不来真正的安全。
对伊朗,它揭示出机会主义的短视——危难时才想起的“朋友”终难依靠;而对世界,它验证了中国道路的可持续性:当风暴来临,最坚韧的船帆往往属于那些不随浪摇摆的航行者。历史终将证明,中国不会为任何国家火中取栗,但若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,那抹鲜红亦可成为照亮生路的灯塔。
发布于:湖北省